查看原文
其他

浙江临海:“巾帼共富工坊”让企业增效村民致富

近期,胡彩英一直在杭州、宁波、台州三地间奔波,以便争取到更多外贸订单。“身后有160多名姐妹靠着工坊就业增收,我也得加把劲儿,不能让姐妹们失望。”胡彩英语重心长地说。


胡彩英从事来料加工20多年,乘着浙江临海全域打造“巾帼共富工坊”的东风,她成为临海永丰镇首位“巾帼共富工坊”职业经理人。

去年以来,临海市聚焦“扩中”“提低”改革,创新搭建了“政府+企业+村集体+农户”共富架构,通过“共富工坊”建设,送项目到村、送就业到户、送技能到人,促进农村产业发展、农民就业增收。

一年来,“巾帼共富工坊”在临海蓬勃生长。截至今年五月底,临海全市建成“巾帼共富工坊”113家,建成家门口创业圈12个,联动休闲用品、彩灯等7大行业102家企业(其中企业联盟成员47家),承接订单580万余件,订单总额累计1.3亿元。引导1005名低收入女性入坊就业,帮助9326名农村妇女实现增收。

“‘巾帼共富工坊’呼应了群众盼家门口灵活创就业,盼家庭增收—家庭照看兼顾的愿望。”临海市妇联党组书记、主席林迪华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。

共富共生 多方受益

来到永丰镇留贤村“巾帼共富工坊”二楼,十多名妇女坐在缝纫机前,熟练地做着天幕网纱。如今,在家门口,她们每月增收少则两三千元,多则六七千元。

去年,留贤村将村中闲置空地盘活,建设标准厂房,以厂房入股的方式与胡彩英合作建立了工坊。工坊建筑面积650㎡,采用流水线形式作业,一层裁剪,二层缝纫,三层包装,分工明确,布局合理。

工坊让多方受益。一来村集体收入增加了;二来解决了周边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;三来像胡彩英这样的经纪人,有了政府在场地和设备上的支持,不用再分发到户,更便于管理也规避了安全隐患。可以说,“共富工坊”构建了村民增收、企业增效、集体增富的共赢新格局。

“共富工坊”先行先试的河头镇则依托全省首个镇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,与河头镇—永强集团携手协作,在殿前村投用了全市首家村企联建“共富工坊”(永强·共富工坊),有效对接村企两端供需。同时,还探索建立了“127”收入分配机制,即农户占70%、村集体占10%、工坊管理团队、运维队伍等占20%分配额。

“在工坊做藤收入还是可以的,同样的产品,以前发到家里做,只能赚10元,现在‘永强’把单子通过工坊直接发给我们,做一套就有14元收入,做得快的一天可做七八套。”农户朱晓星笑着说。

在山水萦绕、花木繁茂的上江三村,探路农文旅融合式的“in上江”“共富工坊”吸引着年轻人回归。目前,在“in上江”“共富工坊”入驻的12个创业项目中有8个项目主理人为女性,还对本村村民设立了100余个就业服务岗位,其中7名少数民族远嫁妇女实现就业。

提质增效 快乐工作

在永丰留贤“巾帼共富工坊”的二楼墙壁上,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看到了三级联坊执委流程图:由县级统筹资源,镇里对接服务,村里发动宣传,并以“巾帼+”组团挂钩、“联盟协同”下沉式指导、“一对多”专员联系等服务模式,定向联坊。深入一线的村级执委了解村内待业在家的女性的年龄、就业、技能情况,再衔接工坊负责人,完成人员的推荐上岗。


得知村里有了“巾帼共富工坊”,65岁的黄阿婆找到了妇联执委,表示自己想要做工。“综合考虑了阿婆的身体素质和岗位需求,我们安排她从事敲扣工作。”胡彩英说。

河头镇的叶阿姨,丈夫因病去世,家里生计比较困难,还要照顾两个孩子。原本不会编藤的她,在执委们的上门教学下,也有了收入。

村民们走进一个个“巾帼共富工坊”,不仅工作有了着落,还感受到了浓浓暖意。

“永强·共富工坊”率先成立了“共富工坊”功能型妇联组织后,12位执委发挥各自所长,有的在工坊开展健康义诊、急救培训,有的领办巾帼共富直播项目……现在这样的功能型妇联组织在临海越建越多,成为了“红色管家”的生力军。

“工作快乐,生活幸福。”这是黄阿姨对自己老年生活的新定义。

各坊的来料加工经纪人也和家门口灵活就业的姐妹有同感,有了“巾帼共富工坊”,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,找到了奋斗新方向。

2月底,临海市妇联与市女企业家协会签订合作协议,推出“玉兰花开”府城女子领跑创新就业帮扶项目,通过送资源、送技能、送岗位,全面培育一批懂技术、善经营、强管理的“巾帼领富先锋”。同时,打开产销一体全链发展格局,对接和合助农团、导师团等专业力量,“一坊一组团”帮扶女经纪人走来料加工品牌化、产业化发展道路。



来源/中国妇女报

作者/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姚改改

编辑/刘斌

审签/侯晓然

监制/周志飞

◈ 推荐阅读 

不服输的姑娘 在雪山上飞翔

这份乘车指南,送给TA


长按上方二维码订阅

2023年

《中国妇女报》《中国妇运》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